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引擎: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元描述: 本文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分析《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乡村振兴、扩大内需等方面的重大举措,并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探讨如何弥合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的“温差”,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引言: 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关键阶段。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可谓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决定》的重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决定》总共15个部分,60条,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体现了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坚定决心,也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1.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决定》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意味着,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都要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 深化国企改革: 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并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 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并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
  • 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这是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共同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2. 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决定》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的程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研究与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 推进“放管服”改革: 进一步简政放权,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3. 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决定》提出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构建更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决定》提出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是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

1. 弥合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的“温差”

当前,中国经济从宏观数据看保持了持续向好的态势,但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存在一定“温差”。

  • 如何应对?《决定》提出要更加有力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好发力见效,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确保基层“三保”按时足额支出,发挥好财政资金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杠杆撬动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
  • 如何弥合“温差”?《决定》提出要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改革,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机会公平制度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营造勤劳致富环境。

2. 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

  • 房地产市场: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消除过去“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的模式弊端,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融资、财税、土地、销售等基础性制度。
  • 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 扩大内需: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面对新的国际环境,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不断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决定》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1.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高校的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优势突破方向,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标杆,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
  •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打造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以学生人文底蕴的提升促进科技创新思维的提高,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2.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

  • 实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 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引领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 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通过长周期稳定支持、长周期评价,引导支持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校青年教师,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战科学“无人区”。
  • 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 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 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改革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常见问题解答 (FAQ)

  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决定》中,该决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

  1. 《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具体措施包括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扩大对外开放等。

  1. 如何弥合宏观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的“温差”?

《决定》提出要更加有力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好发力见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同时要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改革,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1. 《决定》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要求?

《决定》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等。

  1. 如何理解《决定》中提出的“乡村振兴”?

《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等,旨在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未来中国发展有何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们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结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着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断前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在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